在國外,常聽到大家談論種族歧視, 回台灣後, 反而是族群意識取代了種族歧視, 成了較常見的話題。 是否, 很多時候, 種族歧視在台灣是被忽視, 甚至合理化?
上禮拜和系上一位外籍老師閒聊了一個多小時, 談到彼此在異國生活的經驗。 我告訴他, 幸運的我, 在這一年的求學生活中, 並無遭遇到任何因種族歧視而引起的不愉快經驗。 相反的, 因為我東方人的面孔, 在紐芬蘭可說是享盡了各種特殊的待遇。 來接機的, 是語言學系裡的老牌教授, 課修不到, 系主任出馬幫我搞定, 各科的老師也會主動在課後詢問我是否有需要幫忙的地方, 他們願意幫我做課後輔導, 上銀行去搞不懂如何開學生戶頭, 那些業務員還耐心的幫我填各式繁雜的表格, 更不用提我可愛的室友們為了讓我體驗 “純種”紐芬蘭人的生活, 而不時帶我遠征紐芬蘭的各各角落。
但我的經驗畢竟不能代表全部留學生的生活。 相信不少留學生都吃過種族歧視的悶虧。 不管是被刻意忽略, 或是刻意的對待, 都不是一件愉快的回憶。 在北美洲大陸, 因為種族歧視已經是一個人盡皆知的事實, 所以, 一旦被扣上種族歧視的帽子, 老闆可是會吃上官司, 職員也可能會丟了飯碗。 任何人若有被歧視的感覺, 皆可以向法院提出告訴, 只要你有閒打官司的話。 這就是美國加拿大給我的感覺: 是的! 我承認我們社會有種族歧視, 所以我們教育人民培養一顆開放的心(雖然效果仍有待驗證), 甚至立法去保護弱勢。
那台灣呢? 或許因為台灣是個外來民族差異性較小的社會, 我們鮮少會觸及到種族問題。 一般人耳中最常聽到的, 不外乎就是原住民被剝削的案例, 再不, 就是隨著選戰的接近而每每被挑起的省籍問題。 我們似乎很少注意到生活在這個島上的其他民族。
在台灣已經生活有十二年之久的老師告訴我, 直到幾天前, 他到7-11買個飲料, 都還會被一聲聲誇張的hello,hi的招呼淹沒。 “他們只不過是想向你展現台灣人的熱情吧?” 我不以為然的問著。 “不, 我可以很從他們眼中看到明顯的嘲弄” , 老師回答著。 看我一派不以為然的樣子, 他又接著說: “等我走出門外, 兩個年輕人竟然就對著我罵some of bitch, fuck!”, “我心裡只慶幸, 還好我的小女兒沒在我身邊, 不然我真不知該如何向她解釋, 為何她老爸什麼事都沒做卻被如此的羞辱。” 這回, 我是真的無話可說了, Humiliate這個字一直在我的心中徘徊不去。 想幫台灣人說些話, 卻梗在喉頭遲遲說不出。 看到他心痛的模樣, 我早已忘了依照美國人的習慣, 此時我可以回應: I am very sorry to hear that來掩飾我第一時間的不知所措。
男友Ray聽了我和系上老師間的談話, 指出了一個我沒看見的盲點: 老師還算是幸運的。至少他是美國人。 在一般台灣人的眼中, 美加和進步是畫上等號的。若今天他是外表看起來黑黑矮小的菲律賓或是印尼人, 大概遭受到的不平待遇會更多吧! 是阿, 至少我們還常聽到一些外國籍的英文老師享有過於禮遇的薪資, 年輕人想搭訕老外或熱烈討論西洋文化的例子, 卻甚少聽說有人想多了解那些來自南洋朋友們的生活。
至今, 我仍常常猜想那兩個對著老師罵髒話的年輕人的動機。 是因為這幾個字是他們唯一熟悉的英語字彙, 因此別無選擇的只能對這個金髮白皮膚的老外, 喊出這些話嗎? 抑或是這是一種極度自卑的心態下所產生的反動心態? 還是, 其實他們只是想對English native speaker練習一下英文?
少點自卑, 或是自傲, 是否, 我們也應該學習去了解這些生活在島上朋友們的文化和關心他們的需求? 不管他們的膚色是白黑褐紅。
- Oct 14 Sun 2001 21:30
種族歧視在台灣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