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心情不錯,大概是放春假時去了R那兒接受了他的 “心理諮商”後,
突然看清楚了很多事情。
不可否認,自己之前壓力會那麼大,多半是因為自己老是和那些很優秀的老美放在同個天秤上比較,然後自己的自信心就因此消失殆盡。常常忘了自己還有許多老美沒有的特質和經驗。
R這次的心理諮商算是來的正是時候,可說是天時,地利,外加人合。畢竟我自己清楚的很,自己一直以來都算是很 “看不開”,哪是R說說幾次就可以消除我眼盲心盲的老病症?

但這次真的不一樣,我發現自己是真的看清楚了一些東西了呢!

這其中最關鍵的經驗,就是找暑期實習生的經驗。這陣子忙得不可開交,多少都是因為還要花時間找工作,寫cover letter,找老師寫推薦信,簡直就是重溫去年申請學校的惡夢,但在找實習工作的過程,我也因此比較瞭解目前市場的趨勢和需求,對於自己之後想要做的工作,似乎已經漸漸可以勾勒出來,而這份藍圖,還是會讓心情上有所期待呢。(而不是之前ㄧ想到似乎一生都要被困在學術界,心情就直直落)不過在這次找實習工作的過程,我也發現在這領域 (教育和社會福利政策分析)外國人好像不多,所以自己一定得在專業知識方面更努力!

第二件讓我可以撥雲見日的關鍵,就是老師們適時的鼓勵。前陣子剛通過了第一年的program residency的審核,也剛好有機會聽到兩個老師對自己的肯定,原來我的成長,可以到 “有目共睹”的境界喔!我告訴自己,自己才第一年,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我期待看見自己接下來一年後成長 
(不過說真的,在我們系上這樣密集的操練下,要不有點長進似乎都很難)!

第三件事情,就是我終於有一篇publication啦 (有種覺得要掉幾滴眼淚的衝動)! 不可諱言,心理上是有種比較踏實的感覺,畢竟這常是他人衡量博士生的標準。
不過在兩次修改的過程中,我才赫然發現自己第一次投的原稿,竟然寫的是這麼糟,最後一次修改時,又發現前一次怎麼還是改的這麼兩光,我想,或許我是要為自己每次的進步感到高興吧。

想想這篇論文也真的是孵了很久。
2004 Fall
第一次去加拿大的會議發表,得到不錯的回應,決定要好好寫篇可以在期刊發表的文章,以爭取更多的讀者。
2005 Spring
和英語系的教授修independent study,專心研讀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這後來也成了我文章的framework),並繼續延伸這篇文章
2005 Summer
利用待在LA的暑假,完成和台灣英語替代役的電話訪談 (但後來這部分完全被拿掉,我想被我訪問的替代役一定有種像是參與拍片的配角,等到影片剪輯完成後,才發現自己連個鏡頭都沒有的窘境)
2006 Fall
繼續孵
2006 Spring
開始投稿囉! 第一次還不知天高地厚,直接挑了language policy領域最高級的期刊投,不可思議的是,通常投完後,要經過一段漫長的等待,才會收到是否被接受,但我居然兩天就收到回應 (應該是一看就知道是可以被拒絕的吧)。不過很幸運的是,寫給我意見的人是這領域的元老Dr. Spolsky,他給了我許多非常有建設性的意見,並建議我應該投另一個比較符合我文章內容和地域性的期刊。於是繼續展開另一段孵文章之旅。(第一次修改)
2006 Summer
投稿到Spolsky建議的期刊,兩個月後終於有消息,三位匿名評審的審核的結果是:兩正一負。所以至少我過了第一關,接下來就是根據評審的意見,來對自己的文章做了幾個超級大翻修。還記得自己關在R芝加哥沒有網路的小房間裡,努力地改改改,一點畢業的喜氣都沒有。 (第二次修改完,再投)
2006 Fall
我都換了學校念博士班了,依然沒有下文。心想,這篇大概是石沉大海了吧。
2006 Spring
三月初放春假,回UIUC看老朋友,沒想到就在前室友的房間裡看email時,收到論文被錄取的好消息,壞消息是,還要再修改,deadline 四天後,而我才剛到Chicago準備開始享受我的春假, 還要一個禮拜後才回費城,也才有辦法拿到我的檔案作修改,於是急忙寫信去討價還價,終於爭取到可以一個禮拜後再交,於是囉,一回到費城,馬上開始改改改,連課都翹了呢!(第三次修改)
剛剛又收到email,還要再做最後一次的修改,deadline星期四,不過還好只是要改些我所屬系所和學校的詳細資料 (這篇論文可是見證了我從A學校換到B學校的過程呢)。一切沒有問題的話,就可以在三月份的期刊出現囉!歷經兩年的孵蛋過程,小雞終於破殼而出,當媽的辛苦和血淚,實在不是幾句話就可以帶過的∼

很不謙虛的,我想把自己的第一篇期刊出產品,獻給自己(註一),那個在UIUC教育政策系,很努力念了兩年的自己。
回頭看那兩年的訓練,我真的覺得只有幾個字可以形容:苦,但是紮實。
我很有幸的可以跟一個社會主義濃厚的老師學習,念了一些馬克斯取向和批判教育學的東西,討論了許多霸權和意識形態的討論,我曾經差點在這些 “很社會學”的知識領域內滅頂,但是現在離開了那樣的環境後,才發現原來在學術界(尤其是教育政策)裡,要創造和維持這樣的一個空間,是多麼的困難,而我有機會在那樣的空間學習,又是多麼的幸運。我發現自己,似乎也是離開了UIUC後,才體會到那兒的好。
所以,我很自私的把這篇文章,獻給那個曾經在教育社會學掙扎的自己。更重要的是,這篇文章對我而言,也記錄了一個階段的結束,和另一個階段的開始。我將從質化研究,漸漸的跨到量化研究,並朝mixed method的方向邁進,我知道雖然接下來自己要和大量的data相處,但我在UIUC所培養出來的批判性思考,一定會一直指引和保佑我的啦∼

不過前提應該還是先學好統計才是,今年的暑假,已經計畫好要去窩在南陽街,補統計囉!(很屌吧! 要回去跟年輕的弟弟妹妹一起上課耶!)

祝福我吧~~



(註一) R請別著急,等我第二篇出產品出現時,我一定會第一個獻給你啦!所以請繼續當我的心理諮商,一定要幫我撐到那時候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illyeyo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